[AI學習筆記] Attention without RNN

2021/07/27 AI

前言

Transformer 完全基於 Attention 注意力機制的架構。Attention 原先是被應用在 RNN,之後 Google 所提出的 Transformer 保留了原先 Attention 的優勢並移除了 RNN 的架構。Transformer 是一個蠻新的模型,最先由 2017 年被 Google 所提出一篇叫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的論文。

Transformer 是一種 Seq2seq 的模型,他有一個 Encoder 和 Decoder 並且非常適合做機器翻譯。另外在 Transformer 中拋棄了 RNN 循環神經網路的架構。Transformer 僅保留了 Attention 機制以及全連接層網路,實驗結果並優於 RNN+Attemtion 的架構。目前最新的機器翻譯研究已經很少人用 RNN 模型了,當今業界大多使用 Transformer + Bert 模型。

  • Transformer is a Seq2Seq model.
  • Transformer is not RNN.
  • Purely based attention and dense layers.
  • Higher accuracy than RNNs on large datasets.

重新審視 Attention + RNN

這裡來思考一個問題。當我們把 RNN 去掉只保留 Attention,僅利用 Attention 搭建一個神經網路用來取代 RNN。那我們該怎麼做呢?接下來我們會來詳細討論,從零開始基於 Attention 搭建一個神經網路的整個流程。首先在本篇文章我們先將之前學過的 RNN + Attention 開始入手,再抽取掉 RNN 保留 Attention。然後搭建一個 Attention 與 Self-Attention 網路層。下一篇文章會再將這些概念組裝起來,搭建一個深度的 Seq2seq 模型。搭出來的模型就是當今最紅的 Transformer。

Attention for Seq2Seq Model

RNN 的 Attention Q、K、V 計算

前篇文章有提到 RNN 模型的進化,最終使用 Attention 機制來改善 RNN Seq2seq 的模型。所謂的 Seq2seq 是指有一個 Encoder 和一個 Decoder。Encoder 的輸入是有 m 個時間點的輸入X1~Xm,每個一個輸入都是經過編碼過後的向量。Encoder 把這些輸入的訊息壓縮到隱藏狀態向量 h 中,其最後一個狀態 hm 是看過所有的輸入後所壓縮的訊息。Decoder 所做的事情取決於你的任務是什麼,例如文字生成器。在 Decoder 中會依序產生出狀態 s,每個時間點會根據狀態生成一個文字。我們在把輸出的文字作為下一次的輸入x,如果有 Attention 機制的話還需要計算 context vector(c)。每當計算出一個狀態 s 就要計算一次 c。

context vector(c) 計算方式是,首先將 Decoder 當前狀態 sj 與 Encoder 所有狀態 h1~hm 做對比並用 align() 函數計算彼此間的相關性。把算出的 𝛼ij 作為注意力的分數。 每計算一次 context vector 就要計算出 m 個分數,其表示 𝛼1j ~ 𝛼mj

每一個 𝛼 對應一個狀態 h,以下我們具體的來看一下分數 𝛼 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。分數的計算是 hi 和 sj 的函數,首先我們必須計算 Q 和 K。把向量 hi 乘上一個矩陣 WK 得到 ki。 另外把向量 sj 乘上一個矩陣 WQ 得到 qj。這裡的矩陣 WK 與 WQ 是 align() 函數中可以學習的權重,必須經由訓練資料中去學習的。我們必須把 sj 這一個向量與 Encoder 中的所有 h 去計算對比。有 m 個 h 向量因此會有 m 個 k,我們可以將 k1~km 組成一個 K 矩陣。我們可以發現圖中綠色的 ki 向量為 K 的每一行(col)。

計算每個分數需要將 K 進行轉置並與 qj 進行矩陣相乘的運算。輸出會是一個 m 維的向量。最後再使用一個 Softmax 函數將這些輸出的數值映射到 0~1 之間,並且這 m 個數值加總必為 1。此時的 𝛼1j~ 𝛼mj 為最終 qj 所對輸入有感興趣的地方的分數。

剛才已經將 Decoder 狀態 sj 還有 Encoder 狀態 hi 分別做線性轉換,得到一組向量 qj(Query) 與 m 個 ki(Key)。我們拿一個 qj 向量去對比所有 Key(K),算出 m 個分數,這 m 個 𝛼 分數表示了 Query 與每一個 Key 的匹配程度。其匹配程度越高 𝛼 分數越大,同時也代表著模型需要更關注這些內容。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計算 Value,將 hi 乘上一個矩陣 WV 上 就能得到 v1~vm。這些合併起來就能用 V 表示,另外這裡的 WV 也是可以透過機器學習的。

實際範例 Attention for Seq2Seq Model

剛剛已經講了 Q、K、V 這三種向量 在 RNN 架構中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。我們再回過頭看一下這個例子。首先我們先把 Decoder 目前狀態 sj 乘上一個 WQ 得到 qj

然後把 Encoder 所有 m 個狀態 h1~hm 乘上 WK 映射到 Key 向量。

用矩陣 K 與向量 qj 計算出 m 維的分數向量。a1j~amj 對應每個 Encoder 的 h 向量。最後還要經過一個 Softmax() 即代表對輸入 x1~xm 所需要關注的分數。

接下來計算 Value 向量 vi,我們拿 Encoder 第 i 個狀態向量 hi 與一個權重 WV 做一個線性轉換得到 vi。每一個 vi 對應一個隱藏狀態 h。最終我們將會得到 m 個 𝛂 與 v,並做加權平均得到一組新的 context vector(c)。cj 等於 𝛼1j 乘上 v1 一直加到 𝛼mj 乘上 vm。 這種計算分數 𝛼 和 context vector(c) 的方法就是 Transformer 用的機制。

Attention without RNN

這一個部分我們來討論捨棄 RNN 只保留 Attention 的 Transformer,並得到一個 Attention 與 Self-Attention Layer。

Attention Layer

首先我們先設計一個 Attention Layer 用於 Seq2seq 模型,一樣包含一個 Encoder 與一個 Decoder。Encoder 的輸入向量是 x1~xm。Decoder 的輸入是 x’1~x’t。

這裡我們捨去 RNN 只用 Attention。首先拿 Encoder 的輸入 x1~xm 來計算 Key 與 Value 向量。於是 x1 就被映射成 k1 與 v1,x2 就被映射成 k2 與 v2,依此類推我們就得到 m 組的 k 和 v 向量。

然後把 Decoder 的輸入 x’1~x’t 做一個線性轉換乘上 Wq 得到 Query。若 Decoder 有 t 個輸入向量,則將會有 t 個 query q1~qt。注意一下目前為止總共出現了三個 W 矩陣,分別為 Encoder 中的 WK 和 WV 與 Decoder 中的 WQ。這些權重都是可以經由訓練資料進行學習的權重。

現在開始計算分數𝛂,拿取 Decoder 中的第一個 q1 與所有 Encoder 中 m 個 k 向量做對比。透過 Scaled dot product 計算出每一個輸入的分數,也就是所謂的 Attention 關聯強度。我們將會得到 m 維的向量 𝛂1(𝛂11~𝛂m1),裏面代表著每個相對應輸入的注意力程度。

然後再計算 context vector c1,需要用到分數向量 𝜶1 與所有 m 個 value 向量進行加權和。又可以寫成 V𝜶1

接下來重複上述步驟可以得到所有 context vector,每一個 c 對應一個 x’。

假設有七個輸出將會有七個 context vector,分別為 c1~c7 為最終的輸出。並且可以用 C 表示這些向量。想要計算一個向量 cj 要用到所有的 Q、K、V。所以 c2 依賴於 x’2 以及 Encoder 中所有的輸入,並透過注意力分數來取捨資訊。

我們把 Attention layer 稱之為函數 Attn(),輸入是分別是 Encoder 的 x1~xm (X)以及 Decoder 的 x’1~x’t (X’)。除此之外 Attention layer 有三個要學習的權重矩陣 WQ、WK、WV。最後 Attention layer 的輸出是 c1~ct (C) 共 t 個向量。因此我們可以總結 Attention layer 有兩個輸入 X 與 X‘,以及一個輸出 C,每一個 c 向量對應一個 x’ 向量。

Self-Attention without RNN

剛才我們將 Seq2seq 模型剔除了 RNN,並採用 Attention Layer 替代。接下來要來了解 Self-Attention Layer。基本上原理完全一模一樣,我們可以使用 Self-Attention 來取代 RNN。

Self-Attention Layer

Self-Attention Layer 並非 Seq2seq 它僅有一個輸入序列,同時可以使用 Attn() 函數表示。此函數跟先前提的方法一模一樣,差別在於函數的輸入都是 X。此外輸出的序列是 c1~cm 與輸入 x 的虛列長度是一樣的都是 m,每一個 c 向量都對應一個 x 向量。但是必須注意,舉例來說 c2 並非只依賴於 x2,他是依賴於 x1~xm 也就是每個輸入都會考慮過才算出 c2

Self-Attention Layer 的原理跟 Attention Layer 完全一模一樣。只差別於輸入不同,在 Self-Attention 中僅有一個輸入序列 x1~xm。第一步是做三種轉換將 xi 映射到 qi、ki、vi 並得到三個向量。權重矩陣依然是 WQ、WK、WV 對輸入 x 做線性轉換。

每個 x 輸入都做了線性轉換後會得到 q、k、v 三個向量。接下來再計算分數向量 𝛼 ,公式還是一樣的。我們將矩陣 K(k1~km) 轉置乘上 qj 向量然後做 Softmax 得到 m 維向量 𝛼j。我們可以從圖中的例子看到 𝛼1 依賴於 q1 以及所有 k 向量 k1~km

依此類推 𝛼2 依賴於 q2 以及所有 k 向量 k1~km。用同樣的公式計算出所有分數向量 𝛼。總共有 m 個 𝛼 向量,此外每個分數向量都是 m 維的。

現在可以開始計算 context vector。 c1 是所有 m 個 v 向量與 𝛼 的加權和。看以下這張圖,c1 依賴於分數向量 𝛼1,以及所有 m 個 v 向量 v1~vm

計算同樣的步驟算出 m 個 c 向量得到 c1~cm。這 m 個 c 向量就是 Self-Attention Layer 的輸出。其中第 j 個輸出 cj 是依賴於矩陣 V、K 以及向量 qj。 因為所有的 cj 依賴於所有的 K 與 V,所以 cj 依賴於所有 m 個 x 向量 x1~xm。下圖中每個輸入 xi 位置上都對應一個輸出 ci,每個 ci 並非只關注自己的 xi 而是依賴於所有的 x。只要改變任何一個 x 所有的 ci 都會發生變化。

我們已經學習了 Self-Attention Layer 的運作機制。輸入是一個序列 x1~xm,這一個網路曾將有三組權重矩陣分別有 WQ、WK、WV。這三個矩陣能把每個 x 映射到 q、k、v 三個向量。其每一個輸出也是一個序列 c1~cm 共有 m 個向量,每一個 x 位置上都有對應的 c。 Attention 與 Self-Attention 都用 Attn() 這個函數來表示,此函數有兩個輸入矩陣。Attention Layer 的輸入是 X 與 X’ 而 Self-Attention 的輸入是兩個相同的 X。

小結

到目前為止已經說明了 Attention 與 Self-Attention Layer,最後做一個小結。Attention 的想法最初在 2015 年由 Bengio 實驗室所發表的論文中。此篇論文使用 Attention 改進 Seq2seq 模型,後來大家發現 Attention 並不局限於 Seq2seq 模型,而是可以使用在所有的 RNN 上。如果僅有一個 RNN 網路,那麼 Attention 就稱為 Self-Attention。Self-Attention 這篇論文於 2016 年被發表,再後來 Google 於 2017 年發表的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表示根本不需要使用到 RNN。直接單獨使用 Attention 效果會更好。另外此篇論文中提出了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,也就是下篇文章將提到的部分。

本篇文章內容來至於線上課程 CS583: Deep Learning

Reference

[1] Bahdanau, Cho, & Bengio.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. In ICLR, 2015.

[2] Cheng, Dong, & Lapata. Long Short-Term Memory-Networks for Machine Reading. In EMNLP, 2016.

[3] Vaswani et al.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. In NIPS, 2017.

Transformer模型(1/2): 剝離RNN,保留Attention

簡報

鼓勵持續創作,支持化讚為賞!透過下方的 Like 拍手👏,讓創作者獲得額外收入~
版主10在2020年首次開設YouTube頻道,嘗試拍攝程式教學。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頻道,您的訂閱就是最大的支持~如果想學其他什麼內容也歡迎許願XD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SNPCGvMYEV-yIXAVt3FA5A

Search

    Table of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