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轉到

Dify 工作流基礎:問題分類器

問題分類器是一個能夠根據使用者輸入內容,自動判斷問題類型的節點。它依靠大語言模型(LLM)的自然語言理解與推理能力,將輸入的問題對應到事先定義好的分類,並輸出分類結果。 透過這個節點,我們可以快速將不同意圖的輸入問題分流至不同的流程路徑,讓工作流更具結構性與自動化。

常見應用包括:

  • 客服對話意圖分類
  • 產品評價或留言分類
  • 郵件與工單的自動分類


使用方法

在工作流中配置 問題分類器 節點時,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步驟:

  1. 選擇推理模型 問題分類器依賴 LLM 的推理能力,選擇合適的模型(如 GPT、Claude、Gemini 等)能提升分類準確率。

  2. 選擇輸入變數 指定要用來分類的輸入內容,一般為使用者的輸入問題,例如:sys.query

  3. 編寫分類標籤 / 描述 為每個類別定義一段清楚的標籤或描述,例如:

    • 售前問題:與產品規格、價格相關的問題
    • 售後問題:與維修、保固、異常使用有關的問題
    • 其他問題:與產品無關的問題
  4. 設定分類輸出與下游節點 當問題被分類後,會輸出對應的 class_name,再根據結果導向不同的後續節點(例如:知識庫查詢、API 呼叫或回覆訊息)。


高級設定

  • 指令:可補充額外說明,幫助模型更好地理解分類依據。
  • 記憶:允許分類器參考對話上下文,提升對話型場景的判斷精度。
  • 圖片分析:若模型支援多模態,可以輸入圖片變數進行圖片內容分類。
  • 記憶窗口:控制上下文歷史訊息的傳遞範圍,避免過多資訊干擾。

實務案例(場景)

以客服系統為例,我們設定三個分類標籤:

  1. 售前問題
  2. 售後問題
  3. 其他問題

案例演示:

  • 使用者輸入:「iPhone 17 Pro Max 的記憶體多大?」 → 分類為 售前問題,導向產品規格知識庫。

  • 使用者輸入:「我的 iPad 才用了兩個月,為什麼相機模糊?」 → 分類為 售後問題,導向客服工單流程。

  • 使用者輸入:「明天台北會下雨嗎?」 → 分類為 其他問題,回覆罐頭語。

透過這樣的工作流,問題分類器能自動幫助系統整理與歸納問題,並分流到合適的後續處理節點,大幅提升自動化處理效率。